近日,津瑞律所会议室里,一场聚焦建工类法律实务技巧的专题培训会在此热烈开展。本次培训由我所合伙人、管委会主任张利锋律师主讲,张律师深耕建工领域法律实务二十余载,是我所建工领域法律实务领域的资深律师,本次培训旨在帮助全所律师精准把握建工领域业务要点,提升复杂纠纷处理能力,吸引了众多律师积极参加。
培训伊始,张利锋律师以 “律师的自我定位” 为切入点,深刻剖析了建工领域法律服务的核心特质。他巧妙地将律师与医生的职业特性类比,强调在接待当事人环节,二者都需要通过细致沟通精准 “诊断” 问题本质。同时明确指出,律师作为自由职业者、法律服务工作者与专业技术人才的三重身份,决定了在建工业务中必须以 “解决问题” 为终极导向,既要坚守法律底线,又要灵活应对行业复杂场景。张利锋律师简单梳理了建工类业务常见类型。他指出狭义的建设工程业务以施工类纠纷为主,涵盖少量设计、勘察、监理相关争议;而追讨工程款作为最常见业务类型,需细致区分已结算与未结算、欠付款与超付款、已完工与未完工等不同情形,同时关注承包人、分包人、实际施工人等多元主体的权利义务差异。此外,施工质量纠纷、工期损失赔偿等个别业务,以及买卖合同、设备租赁、工伤赔偿等关联纠纷,也需纳入业务视野全面考量。
针对与建工类纠纷当事人的沟通难题,张利锋律师提出了 “四步沟通法”。第一步需精准识别当事人法律地位,明确发包人、总包方、专业分包人、实际施工人等不同主体的核心诉求,例如承包人与发包人纠纷常涉及结算价款确认、签证索赔等问题,而总包与分包纠纷多集中在工伤、结算争议等方面。第二步要深挖纠纷根源,区分经济形势导致的欠款、工程质量争议、结算分歧等不同成因。第三步需掌握工程类型与进展,区分房建、市政、公路等工程类别,以及完工验收、中途停工、退场交接等具体状态。第四步则聚焦证据初阅,重点审查合同效力、结算条款、验收资料等关键依据,特别强调在无书面证据时要善用微信沟通记录等电子证据补强链条。
在实务问题交流环节,张利锋律师结合最新法律法规与典型案例,深入解读了五大核心问题。在管辖方面,明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适用不动产专属管辖原则,同时需关注仲裁条款的适用场景;在实际施工人界定上,强调需从投入情况、工程规模、责任义务等维度综合判断,厘清与项目负责人、施工班组、农民工等主体的区别;在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上,详细讲解了权利行使的前提条件、优先顺序及十八个月的行使期限;在工程价款结算中,重点分析了 “黑白合同” 结算依据、固定价结算规则等实务要点;最后提出多角度策划方案的思路,包括合理确定当事人范围、围绕合同关系与工程质量组织证据、灵活选择救济途径等实战技巧。
整场培训案例丰富、干货满满,参会的律师们时而专注记录,时而举手提问,现场互动频繁。大家纷纷表示,通过本次培训对建工类业务有了更系统的认知,对实务难点的处理思路更加清晰。为持续提升律师专业素养,津瑞律所建立每月定期培训机制,围绕不同业务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学习,为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筑牢专业根基。
发布时间:2025-8-25


